第917章 李邦华致仕
作者:渤海郡公      更新:2024-05-16 04:15      字数:3421
  今岁的元旦大朝比往昔更加盛大,让朝中不少老臣倍感欣慰,似乎回到了昔日万国来朝的样子。
  已经断绝多年的朝贡体系,一下子似乎健全起来,很多礼部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藩国,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,带着各色礼物,来拜见这片天空下面的主人,大明帝国的皇帝。
  一下子京师的官员,连带着百姓都跟着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。
  此外,女性官员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崭露头角,无疑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,在各报刊引起了一番新的争论。
  徐梁一度以为报刊最大的作用除了控制喉舌,将那些做事情,说话办事不喜欢动脑子的人,拉倒自己这边儿,成为盟友之外,同时还具有转移矛盾的效果。
  自从光复京师之后,这报刊根本就没有停歇过,各种事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百姓的注意力就没有停歇过,而徐梁本身受到的冲击则小了许多。
  然而,这个年刚刚过完,徐梁就从报纸上感受到了一番异样的涌动。
  因为不论是藩王进京,还是女官崭露头角,都没有在报纸上占据主角多长时间,就草草的褪去。
  这证明有人在暗中操纵舆论,或者一股势力在有意操纵舆论。
  起先只是文章里些许字眼在试探,接着就有单独的文章出现,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皇帝陛下选取皇长子为皇太子。
  国本之争,就这样出现了。
  徐梁可知道,这所谓的国本之争的威力到底有多大,连万历皇帝都扛不住,甚至还埋下了亡国的祸根。
  难怪皇贵妃一向是不主动过问政事的人,都跟自己谈过好几次,肯定自己立下太子。
  说实话,徐梁很不开心。
  这种事情,不论是哪朝哪代,都是一件犯忌讳,且敏感的事情。
  别说是民间的报刊,就是朝堂上地位尊崇的大人物,说这话都容易被圣人拉出去打廷杖。
  皇帝陛下活得好好的,还那么年轻,就着急朝着新君表明忠心,你们想干啥?
  觉得圣人对你们不好么?
  “你们就是这么做事的?你们也算是老臣了,你们说这种事情,是不是无父无君?”徐梁将李邦华等人召到大殿,在他们面前摊开一排报纸,有一份报纸甚至公开叫嚣,没有太子,国本不稳,大明朝覆灭危在旦夕。
  “虽然大明的官方报刊,第一时间进行了反驳,申明国本的挑选,朝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流程,但是百姓哪里管这种事情,他们更喜欢的朝堂上两方势力对骂。”
  而立太子这事儿确实可以挑动人民群众的神经。
  比如徐梁是朱家的女婿,当初就有一个说法,将来徐梁是要还政给朱家的。
  当下就有很多人叫嚣,现在国家已经太平了,人家朱慈烺主政的时候,也没有什么过错,你这个皇帝,啥时候把皇位还给人家。
  你不还给人家,还给人家儿子也行啊。
  但是很多百姓又担心,这皇帝给朱家坐回去,当初徐梁设下的诸多政策,又会人亡政息。
  毕竟当初朱家的藩王活跃的时候,这大明的土地不知道被他们弄走了多少。
  当然,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人民群众的八卦心里。
  人民群众本来就是喜欢看热闹,唯恐天下不乱的。
  “李总宪,看来是有人对我不满意啊,”徐梁忽然开口问道。
  李邦华的心一沉,他知道,该来的,总会来的。
  其实文官大体上都是非常狡猾的,他们一般不敢打这种硬仗。除非经过数代人的积累,他们手中的权利,已经膨胀到了一定地步,甚至已经到了他们强势,皇帝弱势的地步。
  他们才敢公开叫嚣,去对皇帝的动作,表达什么意图。
  可如今,谁都知道,这位皇帝虽然更多时候,喜欢在幕后做事,但是人家是开国皇帝,手中大权在握,军队里的武夫唯他马首是瞻。而朝中的封疆大吏和内阁大臣们,也有很多是皇帝陛下坚定的簇拥。
  而文官集团比起皇帝的势力来说,则跟一团散沙一样,这些年他们在官场里,以守旧著称,被不知道多少新官员嫌弃。
  可他们还是动手了。
  事情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朝廷暗流,这种事情,李邦华首当其冲洗脱不了嫌疑。
  事实上,他一点也不清白。
  没有他都察院李邦华的允许,谁敢这么明目张胆?
  “臣年老力衰,不堪大用,朝堂之事,多有疏漏,臣肯定陛下允许臣乞骸骨。”李邦华正冠而言道。
  徐梁看了眼李邦华,颇有些难受道:“看来朕猜的不错,是不是朕对你们太仁慈了。”
  徐梁明白,既然李邦华这么说,就意味着文臣已经度过了第一阶段的串联,进入了第二阶段,进攻了。
  徐梁神情疲惫的坐在椅子上,开口说道:“说说吧,朕错在哪里,让你们非得这般撕破脸皮。”
  李邦华没有说话。
  徐梁的心似乎很痛,对于这位当初选择以死报国的士大夫他可以说是给予十足的重用,可他给自己的回报,真的是徐梁没有想到的。
  见李邦华不想开口,徐梁叹了口气道:“你退下吧,你们想做什么,朕不管,但是别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。”
  “臣告退!”李邦华跪地叩首。
  这对于如今的朝堂来说,已经是一件极其稀罕的事情,尤其是李邦华这样的老臣。
  因为朝廷有他的礼仪规范,皇帝陛下并不喜欢臣子这般跪地叩首。
  可李邦华坚持如此,却没有人敢上前阻拦。
  很快,李邦华的辞呈就送到了内阁,内阁之后送到中书舍人,由中书舍人送给陛下朱批。
  按照古人七十致仕的传统,李邦华似乎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。
  而且他确实年迈,对于如今御史的管理已经不如年轻的官吏。而且此番他确实归乡意图坚定,连下一任的左都御史都推荐上来,显然是没有了转圜的余地。
  徐梁知道事情已经没有办法挽留了。
  李邦华心里肯定是难过的,因为他背叛了他的君主。而且徐梁也不忍心,让他在漩涡中煎熬。
  当然还有另外一份因素,那就是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不能归乡,最后因为朝争死在朝堂上,是一件非常不仁义的事情。
  所以,还没出正月,李邦华就得到了皇帝的圣旨。
  加封太保,允许致仕。
  同时命吉水知县,要提前做好准备,迎接李邦华,帮朝廷赡养已经年迈的李邦华。
  李邦华早就准备好了一切,棺材和行礼。
  当他知道圣人给他太保的荣耀的时候,这位老臣默默的擦拭着眼泪。
  不过他没有选择去皇宫最后面见一次圣人,因为他觉得他不配。
  只是让李邦华如何也没有想到,徐梁早早的来到了十里长亭。
  如今这里已经不是一座单纯的亭子了。
  而是一座露天的餐饮市场,为往来的官员提供酒菜和文房四宝。
  李邦华走的非常落寞,因为他对于这件事情,隐瞒不发,对于帝党来说,他这是彻彻底底的背叛,尤其是方书琦和程贤一脉,觉得李邦华就是一条喂不熟的白眼狼,恨不得半路上找人弄死他。
  而对于发动此次朝争的某些人来说,李邦华在关键时刻离场,使他们失去了关键性的力量,也是一种背叛。
  所以他走的格外的落寞。
  “先生,没想到吧。”徐梁一身铠甲,一如当初率领配军营时候的模样。
  李邦华忽然有了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。
  这是一道身影,李邦华就确定,当初那个意气风发,一心为国的年轻人从始至终没有变。
  哪怕是他已经从将军,变成了大明国的皇帝陛下。
  忍不住双膝一软,跪在地上,呜呜的哭了起来。
  “陛下,臣有罪。”
  徐梁上前,亲自搀扶起李邦华,这位老大人的双手已经只剩下干枯的皮和骨头,身子骨也没有了力道,“先生归乡之后,有什么事情一定要给朕写信。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,如今这些年轻的官员,太自负,没有老人家的指引,是要范大错误的。”
  “陛下,陛下。”李邦华话到嘴边儿,却只剩下哽咽。
  李邦华是真心不愿意见到徐梁和文官集团对抗的。
  但是他却不能说出来,因为对于老派的官员来说,他们所谓的忠,其实并不是忠于皇帝,也不是忠于大明,而是所谓的名教。
  徐梁敬了李邦华一杯酒,笑着说道:“你也是朝堂上叱咤风云多年的人物,怎么一朝致仕,反而成了孩子一般的人物?”
  李邦华擦拭着眼泪,终究是忍不住开口道:“陛下,臣虽然走了,但是臣这些年给陛下留下了不小的弟子,陈子龙等人,都是不错的一时之选。”
  徐梁点点头,将人名记在心里。
  李邦华继续说道:“还有就是希望陛下以后做事情多三思一番,毕竟朝中的老臣终究会越来越少,剩下的年轻人又不敢违逆您的意思。”
  “朕明白。”
  徐梁知道,这一次多半是最后一次与李邦华见面了,不由的也有些伤感,退到一旁,让
  仆从关了车门,看着马车缓缓南行。
  李邦华坐在车中,掏出丝巾擦去眼角的浊泪,重重靠在真皮软座上,觉得浑身的力气像是都耗尽了一般。
  从这一刻开始,他再也不用为了大明鞠躬尽瘁,照理说应当一身轻松,心中却被无尽的空虚填满。
  听着马车轮毂碾过官道传来的韵律,李邦华不能不回忆起这些年追随陛下,打造大明盛世一路而来的艰辛。
  不管怎么说,圣人已经改变了大明,而且将大明送上了一条坚硬且平坦的大道。
  就如现在脚下的官道。